1. 單筆或單策略的獲利從來不是難點
在量化領域,單筆交易賺錢、單月績效為正、甚至單一策略表現亮眼,這些都可以透過投入時間與優化流程達成。
只要方向正確,具備一定紀律,做到「策略本身獲利」並不困難。
真正的挑戰在於:
如何確保整座工廠、數條生產線,在長期下能保持正產能並覆蓋成本。
2. 策略只是製程的一部分,不是全部
策略的作用,就像是工廠中負責「把原料轉換成產品」的製程站點。
它重要,但並非唯一關鍵。
若把所有資源全部投注在策略調適,而忽略了下列環節:
生產線設計(策略串接、模組化、版本管理)
運營監控(績效、風控、異常處理)
設備維護(API、下單端、交易系統穩定性)
作業流程(檢核節點、日終對帳、風險報表)
那整體體系將非常脆弱。
因此:
策略開發只是開始,真正的核心在於運營能力。
3. 策略上線的流程必須與工業化標準一致
一條策略要正式上線,不應該直接「全產能啟動」。
正確做法應類似製造業流程:
小試(Trial):小倉位、測邏輯、測穩定性
中試(Pilot):提高倉位、驗證行為與承載量
正式量產(Production):100% 產能運轉
持續監控(Monitoring):績效、滑點、錯誤率
定期維護(Maintenance):版本更新與設備調整
每提升一次產能,意味著更多成本投入,因此上線前的確認越嚴謹越好。
4. 為何我從 MTC 轉向 TradingView:減少生產線風險
採用 TradingView 的核心理由並不是功能比較,而是生產線設計角度下的風險管理。
因為在 TV 架構中,
整個流程可以少掉一個「下單機運行端」。
這不只是省事,而是結構性風險的大幅下降:
減少 33% 的潛在錯誤來源(下單端故障)
減少 33% 的檢核點(同步、位置、異常重新下單)
減少 33% 的運營負擔(監控、修復、維運成本)
在長期經營的視角下,
任何能減少節點的設計,都是提高工廠穩定度的關鍵。
5. 自動化工廠的關鍵,不是瞬間產能,而是可持續穩定性
自動化的核心本質並不是「多快能放大產能」,
而是:
在可控的風險下,能維持多少產能持續 24 小時穩定運轉,
並使出錯率、維護成本與監控負擔保持在最低可行水位。
真正的競爭力不在最高速度,而在於「最低故障率 × 可持續可擴展」。
6. 基礎建設到位後,就是在風險與報酬之間維持動態平衡
當基礎工廠架構建立完成後,後續重點就會變成:
逐步降低系統性風險
提升策略組合的獲利能力
在不同市場環境下維持彈性
持續優化成本、滑點、延遲
這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,而不是一步到位的設計。
7. 唯一不變的就是「變動本身」
不論是:
機器會磨損
市場會改變
成本會提升
API/流動性/交易所規則會波動
這些全都會改變,也一定會改變。
因此量化工廠的架構,需要能在「永續變動」下維持穩定性,而非假設環境永遠一致。
From Blogger iPhone client




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