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賭九贏:六十個公開帳號運作的核心邏輯
第一章:理解遊戲規則
為什麼制度永遠贏?
在每一場賭局中,贏家幾乎永遠是「賭場」,而不是「賭客」。
因為賭場設計了規則,控制了樣本數與下注頻率;而賭客,仰賴的多半是運氣與情緒。
這是一場「結構 vs. 衝動」的對決。
賭場從不依賴算牌或靈光乍現,他們的獲利來自制度設限:
-
限制每一把的下注金額
-
藉由大樣本數拉近預期值
-
把概率優勢掌握在自己手上
這樣的思維,也正是市場運作的縮影。
交易市場並非真正的賭博——它是一場有制度、有統計、有規則的博弈。
問題是,大多數人帶著賭客的心態進場,卻想用運氣戰勝規則。
你是否也曾犯過這些「人性錯誤」?
-
因為貪婪而不願停利
-
因為恐懼而錯過好時機
-
因為僥倖而無視風控
這些,都是制度設計早已預期你會掉進去的陷阱。
如果你看不穿這些遊戲規則,就只能一直當賭客。
但如果你開始反思:「我能不能像賭場那樣思考?那樣設計風險與結構?」
你就離「十賭九贏」更進一步了。
如何辨識「偽邏輯」?
許多KOL、課程、消息面,會讓你誤以為掌握了什麼致勝秘訣,
但背後往往是零邏輯、零驗證、零統計的隨機成果。
真實的邏輯能被拆解、被驗證、被重複。
偽邏輯則經不起樣本數、時間和市場變化的考驗。
📌 生活化 / 市場實例對照:
-
散戶追漲殺跌 = 賭客隨機下注
-
券商和交易所靠收手續費、賺交易量 = 賭場收抽成、不押方向
-
ETF定期定額投資者 = 按規則下注、長期優勢逐漸顯現
-
短線All-in追熱門股者 = 一次押滿賭桌、不計後果
-
買彩券 = 期待機會
-
自己開獎公司 = 創造機率差
而我目前實際操作的60個公開帳號,就像是60張賭桌。
每張桌子都有不同的策略、商品與時框——
這些不是靈感來了就開單的賭客行為,
而是規則設計者不斷測試各種下注模型的實驗場。
如你所見,賭場從來不靠運氣賺錢。
他們靠的是設計遊戲。
而你,也可以設計屬於自己的那套規則與邏輯。
只要你先搞懂這個世界的「遊戲規則」,你就能從賭客,慢慢轉變成賭場那一方。
第二章:建立生存結構
為什麼「本多終勝」不是錢多就能贏?
「本多終勝」——這句在投資圈常被誤解的話,
其實並不是鼓勵你用大量本金壓住市場,
而是一種極致的倉位管理邏輯。
真正的贏家,像是賭場、莊家、制度設計者,
靠的不是一把押注翻身,而是控制每一次下注的風險。
賭場思維:限制下注,是為了生存
從賭場的視角來看,每一次下注都不是隨意的:
他們限制賭客下注金額,就是為了避免單一風險過大。
但賭客卻常常重壓、All-in,結果反而暴露在最大風險之中。
這就是賭場贏、賭客輸的本質原因之一。
而這個邏輯,在交易中也完全適用。
倉位不是靠感覺,是靠公式
-
固定比例法:每筆交易風險控制在資產的一定百分比
-
動態調整法:根據績效、波動、自信程度調整倉位
大多數人輸,不是因為本金太小,
而是因為倉位太大,撐不過錯的那一次。
你要的是:一個就算錯也不會致命的資金結構。
所以,真正的「本多終勝」是什麼?
是當你能把每一筆單,都像賭場那樣計算風險、限制風險、重複風險,
最終讓統計優勢發酵。
生存優先於績效。
你能活著,才能等到勝率發揮作用的那一天。
打不死,才有資格談績效。
📌 生活化 / 市場實例對照:
-
大戶買股票從不一次買滿,而是分批進場、拉回加碼,像賭場設限下注。
-
賭場不允許你一口氣壓光家產,你也不該一次開倉押滿本金。
-
遊樂園的攤販遊戲,看似有機會贏,其實都是背後算過機率——你以為你是玩家,其實你是商品。
這章的核心是:倉位管理 = 生存能力。
若你能建立一套「不死」的下注邏輯,
不管未來市場怎麼波動,你都能活下來,等到該贏的時候贏回來。
第三章:打造屬於你的獲利邏輯
找到邏輯,而不是迷信答案
每個人在交易的起點,都是先參考他人的做法。
但你該做的不是「照抄」,而是借用邏輯、驗證實用性。
你需要的是:可以被你重複執行、長期運行的邏輯。
不是那種只靠一次運氣就獲利、下一次就翻船的模糊信念。
學會拆解策略,而不是「聽說這招很強」
一個策略該怎麼評估?這三個數字不能不知道:
-
勝率(Win rate)
-
期望值(Expected value)
-
最大回撤(Max drawdown)
光聽績效很高、賺了幾倍都沒用,這三個指標才是邏輯的核心。
而這些,其實連新手都可以透過簡單的回測工具來完成。
策略設計的核心:你要像賭場一樣思考
真正有優勢的不是「看起來會贏」的操作,
而是那些經過結構設計後,即使偶爾輸也能整體贏的系統。
如果你是賭場,你會允許自己怎麼輸?
你會怎麼設計讓自己輸少贏多?
從這個角度回推交易模型,會更貼近真實世界的邏輯。
📌 生活化 / 市場實例對照:
-
用 Sortino ratio 評估策略表現,就像賭場更重視「輸的時候會輸多少」。
-
建立策略時,應該像賭場設計遊戲規則——不是讓你贏不了,而是讓你「贏的少,輸的多」,反過來思考,就是讓自己賠少賺多。
-
不同的策略,如同賭桌上不同的遊戲機制,各有其風險與收益結構,但背後都有共同邏輯:機率 + 管理。
第四章:模組化部署
將你的交易邏輯,變成可複製的系統
當你找到一套穩定的獲利邏輯,下一步不是「重壓加碼」,
而是建立模組化部署的能力:讓多種策略、商品、時框並行運作,降低風險、穩定表現。
這就像是從一張賭桌,變成經營整間賭場。
策略模組化的關鍵原則:
-
分帳戶 / 分倉位:
不把所有策略、資金、商品混在一起,而是分開測試與執行,避免彼此干擾。 -
低相關性組合:
每個模組的設計要盡量「不一樣」,才能分散風險。
例如:-
有的策略擅長震盪,有的策略適合趨勢
-
有的交易黃金,有的交易加密貨幣
-
有的看短線,有的跑長波段
-
-
獲利結構互補:
某些策略賺多但風險高、某些穩定但慢,混合後反而讓整體資金曲線更平滑。
你需要的不只是策略,而是「交易組織架構」
策略不該只有一個人腦記著。
你需要搭配工具,把這些模組制度化、紀錄化、可追蹤化:
-
Excel 或 Notion 做策略分帳管理
-
回測平台記錄每筆交易與參數版本
-
定期整理模組績效、標記異常變化
-
用 API 自動化部分重複操作(如下單、監控)
當你可以像經營一家公司一樣管理策略模組,
交易才會從手藝,變成可以複製的「生意」。
📌 生活化 / 市場實例對照:
-
賭場不只開一種遊戲。輪盤、21 點、拉霸機、骰子……各自有不同機率與收益結構,但合起來形成穩定的總獲利。
-
有經驗的投資人不會只靠單一市場(例如只做美股),而是建立包含台股、ETF、期貨、加密貨幣、AI 跟單帳戶等多模組組合。
-
作者本身操作的 60+ 公開帳號,就是 60 張不同「賭桌」與下注邏輯的實驗場。這不只是驗證策略,更是風險結構的練習。
第五章:壓力測試與暴跌演練
存活,才是最關鍵的績效指標
策略可以讓你賺錢,但只有「活著的策略」,才能繼續賺錢。
多數交易者只關注報酬率,卻忽略了更重要的問題:
你的策略撐得過極端情況嗎?
真正的交易高手,不是回測幾年賺多少,而是模擬暴跌時能不能不死。這就是壓力測試與暴跌演練的目的。
為什麼「回測漂亮」不等於「實戰安全」
-
市場從來不會完美重複歷史
-
當你只挑順風時期的數據,策略會「過度擬合」
-
很多績效好的策略,在關鍵時刻一夕爆倉
-
許多交易者死在「看起來沒問題的平均值」
壓力測試的核心不是讓你「最大化收益」,
而是驗證:「最壞情況下,是否還能活下來?」
實用的壓力測試方法:
-
暴力參數測試:
在極端行情下(例如暴跌 50% 或閃崩),將原策略參數暴力改動,觀察結果是否還能存活。 -
歷史災難測試:
回測 2008 金融海嘯、2020 疫情崩盤、2022 加密幣腰斬等時期的行情,看策略表現是否合理。 -
黑天鵝模擬器:
用 Excel 或模擬工具,製造極端但合理的變化,測試你的資金曲線、風險控管是否失效。 -
最大回撤預警系統:
設定停損閾值(例如資金回撤超過 10%、15% 就關閉策略),提早防爆倉。 -
真實帳號「沙盒實測」:
將策略掛在小額帳戶上,實際跑 30 天觀察市場反應,避免全倉重壓的風險。
作者經驗分享:
作者自己就曾在某次劇烈行情中觀察到一組原本穩定的策略,突然出現連續虧損異常。
經檢查發現,是某個時框在極端波動中出現「反覆停損 - 開倉 - 停損」的機制錯誤,
若非事先有最大虧損保護,可能當天就爆倉。
這讓作者開始設計「每個策略模組的風險監控儀表板」,也因此開發了後來更穩健的資金調配機制。
📌 生活化 / 市場實例對照:
-
做菜不是看食譜好不好,而是你有沒有開火測試過。
策略不測過「極端行情」,就像沒進過廚房的理論大廚。 -
賭場也設有「停機機制」:當賭客突然連贏時,系統會重新計算賠率,或乾脆暫停遊戲避免虧損擴大。
-
金融機構進行「壓力測試」來模擬流動性風險、信用違約、系統性崩潰——個人交易者更該這樣做。
如果你不想被行情淘汰,就要讓策略先經歷一場「模擬死劫」
回測可以證明你曾經成功,
壓力測試才能證明你不會被毀滅。
下一章,我們將進入第六章:自動化與規模擴張,讓你從個人操作邁向多策略、多帳戶的工廠化管理。
第六章:自動化與規模擴張
把你的交易策略,變成會自己呼吸的機器
如果前面幾章你已經建立了穩健的獲利邏輯與模組化策略組合,
那下一步,便是:擴張這一切的成果。
靠「感覺」、「手動下單」、「自己盯盤」的策略,最多撐一套,兩套,
但無法擴張。真正可以撐起穩定財富的,是:
可複製、可追蹤、可優化、可放大的結構。
你不需要成為天才,你只需要變成工廠
世界上最賺錢的系統不是靠靈光一閃、神操作、天選之人,
而是像工廠一樣:日復一日,穩定、無聊、重複地產出結果。
核心觀念:讓你的邏輯自動化,而不是你的情緒自動下單
以下是你需要建立的自動化與規模擴張核心模組:
❶ 半自動化交易流程設計
-
訊號產生 → 下單通知 → 驗證條件 → 執行下單
-
可用工具:TradingView 指標 + webhook + API 平台(如 3Commas、WunderTrading、n8n)
-
減少人為判斷、避免錯單與延遲,提升執行效率
❷ 多帳戶管理系統
-
作者使用超過 60 個公開帳號進行策略驗證
-
每個帳號代表一種策略 + 商品 + 時間週期的組合
-
像賭場擁有不同賭桌:風險分散、資料蒐集、長期績效比對
❸ 回測結果自動記錄 + 效能追蹤表
-
使用 Excel / Google Sheet + 自動導入績效資料
-
評估指標:勝率、最大回撤、平均報酬、勝負比、Sortino ratio
-
每週一次審視策略效能、淘汰失效模組、放大穩定模組
❹ 資金分配與策略再投資模型
-
積效轉投入:將提領後的獲利再配置進績效穩定的模組
-
建立「再投資 → 測試 → 放大」的資金循環
-
如同工廠擴線:穩的就擴,不穩就停
📌 生活化 / 市場實例對照:
-
Uber 司機不開發路線,而是用演算法派單:你也該讓你的交易靠邏輯自動執行。
-
可口可樂不靠天才調飲料,而是靠標準流程與瓶裝工廠:你的交易也該是標準化生產,而非靈機一動。
-
賭場每張桌子規則明確、風控嚴格、報表每日追蹤:你若想變成贏家,也該這樣經營每一個帳戶。
最後提醒:擴張前,先確保你不會炸掉
規模化的重點不是更快賺錢,而是讓穩定變得更大。
當一個策略失敗只是你其中一張桌子,不會毀掉你整體場館,
你才是真正從「賭客」變成了「賭場主人」。
下一章,我們將進入第七章:與情緒共處,因為即便你策略再穩、系統再完整,
只要你的手一抖、心一亂,一切都會毀於一瞬。
第七章:與情緒共處
你不是輸給市場,而是輸給了自己那一瞬間的情緒
即使策略穩健、倉控合理、系統完整,
只要你的「手」被情緒控制,一切都可能瞬間崩潰。
這一章,我們不談技術,而是談人性。
因為你知道什麼該做,卻總是做不到。
為什麼你知道不能重倉,還是會 All-in?
-
因為你曾經在僥倖中贏過一次。
-
因為你不想錯過下一波行情。
-
因為你賠了一次就急著扳回來。
這些心理機制背後藏著三大殺手:
貪婪、恐懼、執念。
賭場靠制度,賭客靠情緒
賭場永遠冷靜,因為它:
-
設有下注上限
-
有固定賠率和概率優勢
-
損益自動控制,沒人在臨場改規則
而賭客輸的往往不是技術,而是「爆情緒」。
如何打造「不信任自己」的交易系統
讓你的策略自動執行,是為了:
-
不在關鍵時刻靠情緒決策
-
減少臨盤的主觀干擾
-
把人性的弱點,從系統中剔除
👉 真正穩定獲利的人,不靠堅強的意志力,而是靠「把自己從決策裡移除」。
常見情緒陷阱與應對策略:
情緒反應 | 背後陷阱 | 解法 |
---|---|---|
急著補單 | 恐懼錯過、補償心理 | 設定每日開倉上限 |
賺了就加倍 | 自我膨脹、過度自信 | 固定倉位規則不隨績效改變 |
急著扳回損失 | 否認失敗、報復性交易 | 連虧自動停機、重新評估策略 |
📌 生活化 / 市場實例對照:
-
籃球球星罰球也會失誤,不是技術不好,而是壓力下變形。
-
Uber 司機遇塞車不會亂改派單路線,因為他相信系統,而非當下感覺。
-
基金經理人績效穩定的祕訣,不是選股神準,而是能夠遵守紀律。
建立「情緒觀察機制」
-
記錄當下情緒: 每次開單前記錄一行字,察覺情緒狀態。
-
回測自己的失誤來源: 哪些交易是因為情緒,不是邏輯?
-
建立冷卻期制度: 發現情緒過熱時,強制退出交易環境一段時間。
最後提醒:市場不會擊敗你,你自己會
要長久活在這個市場上,你不只要策略邏輯,更要自我約束與制度替代。
真正的高手,不是從不出錯的人,
而是知道自己會出錯,並且提前把這個風險設計掉的人。
如果你準備好了,我們可以接著整理 第八章:留得青山在的實戰守則,
聚焦在「如何把錢留在口袋裡」,也就是提領策略與實際落袋為安的設計。
第八章:留得青山在的實戰守則
獲利 ≠ 到手,提領才是真的錢
你不是在比誰帳面更高,
而是在玩一場「誰先落袋為安」的遊戲。
真正的高手,不是年化報酬率最高的人,
而是知道何時該收手,把錢變成生活的人。
提領,不是軟弱,而是風控
很多人害怕提領,覺得會錯過未來行情,
但事實是:
沒落袋的獲利,都是市場的,不是你的。
把帳上獲利轉為現金,有幾大好處:
-
情緒放鬆,操作更穩定
-
出金再進場,反而讓勝率更高
-
建立心理安全感,讓你更能「持有到底」
提領機制設計:從隨機到有邏輯
提領方式 | 適用對象 | 概念說明 |
---|---|---|
固定週期提領(例如每月/每季) | 穩健操作者 | 讓交易成為現金流 |
達標提領(如獲利達 10% 即出金) | 主觀交易者 | 強迫自己「先收回」再戰 |
分段提領(如每次提 1/3 獲利) | 策略型玩家 | 留一點在場、保一點在手 |
提領驅動操作(獲利=目標,不提不動) | 保守型帳戶 | 真正把績效當薪水 |
留住錢,比賺到錢更難
-
你可能一夜翻倍,但也能一天歸零
-
績效再好,若沒提領,遇暴跌一樣蒸發
-
提領能打破「不實績效幻覺」,看清實力與運氣的界線
提領之後,做什麼?
-
建立新帳戶,分開實驗與實戰
→ 將已提獲利投入風險更高策略,讓主帳穩定發展 -
轉入生活資金,感受交易帶來的真實報酬
→ 交易不是為了績效表,是為了改善生活 -
回顧提領前後績效,調整策略強度與節奏
→ 有時提領,反而讓策略更「敢縮手」,獲利率反而上升
📌 生活化 / 市場實例對照:
-
開公司的人不是靠營收活下來,而是靠現金流。
-
一家公司淨利再高,沒現金也可能破產。
-
穩定每月能領出現金,勝過帳上報酬 80% 卻一毛未出。
作者實戰經驗補充:
我的部分帳戶是為了「績效展示」,從不提領;
但也有專門提領帳戶,每達 10% 就出金、歸零本金、重啟策略。
長期來看,這些帳戶的穩定性反而更高。
因為我知道:提領是一種風險轉移,讓錢真正離開市場,進入生活。
結語:「青山不改,綠水長流」
你不需要一次賺到全部,
你需要的是一套能活得久、提得出錢、撐過低潮的系統。
不要只是追求報酬,
要設計一種「可提領的人生」。
是否接著進行 結語章:我們是誰的對手?
太好了,以下是本書的 結語章草稿,幫你總結全書核心概念、深化主旨,並呼應書名《如何站在十賭九輸的另一面》:
結語:我們是誰的對手?
你不是在跟市場對賭
你是在跟制度設計、統計機率與人性本能博弈。
輸的不是因為你笨、資金小、工具少,
而是你沒站在對的一邊。
市場不是公平的,但規則是透明的
賭場從不遮掩它的規則,
輸贏其實寫在牆上,只是多數人從不看。
而市場,比賭場更複雜,也更冷血,
但它也從不隱藏——只是你願不願意學。
十賭九輸,不是詛咒,而是預設
那一個人,如何翻身?
他不是特別聰明,也不是特別幸運,
只是他選擇站在規則那一邊。
他理解賭場怎麼運作、賭客為何會輸、
下注怎麼配置、系統如何建立、
情緒怎麼收斂、帳戶如何切分、提領如何落袋。
他學會了讓每一場博弈,都往「不死」的方向靠近。
成功不是靠「一場大贏」
而是靠長期穩定、逐步提領、日常無聊操作的堆疊。
成功者不是興奮地等待行情來,
而是無聊地、不信任地、機械地執行自己設定好的下注系統。
你要從賭客,變成規則的設計者
不再被情緒推著跑,不再相信直覺的神話,
你成為自己的「賭場」,設下屬於你的規則,
定義你的下注範圍、風險容忍、提領機制、
然後在每一次入場與退場之間,
穩穩地活著、慢慢地贏著。
作者的話:你不孤單
當我管理第 60 個帳戶的時候,
我仍會懷疑,會緊張,會猶豫。
但我知道,只要我活著、還在場內、
我的系統會替我說話。
這本書,寫給和我一樣曾經輸到懷疑人生的人,
也寫給準備從賭桌對面,走到掌控規則那一側的人。
如果你願意,
我們一起,在十賭九輸的世界裡,做那剩下的一個。
是否需要我幫你進一步整理出:
-
全書章節目錄(設計封面、索引)
-
Notion 讀書計畫或課程筆記版
-
Threads 宣傳貼文摘要包
-
一頁式簡報 / 簡報大綱
都可以隨時幫你建立。你要從哪裡開始?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