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第一性原理重構交易:100 個公開實盤後的心得

🧩 用第一性原理重構交易:100 個公開實盤後的心得

——從糧食買賣出發,看穩定獲利的底層邏輯

馬斯克說過:「不要用類比思考,要用第一性原理。」
意思是,把問題拆解到最基本的物理與邏輯元素,再從那裡重新推導出答案。

我後來也把這個想法,用在了交易上。
當我開到第 100 個實盤帳號後,我更加確認:
穩定獲利的本質,從來不是技術,而是結構。

這或許不是唯一的方法,
但可能是目前唯一能被公開驗證、持續進行中的實驗。


🌊 如何打造 101 個穩定獲利的公開帳號?

看完,你也能開始打造自己的穩定交易邏輯。

我一開始只是想建立一套「穩定獲利」的方式。
但很快就發現一個問題——
網路上幾乎沒有任何公開、可驗證的長期實盤資料。

不管是所謂的交易大神,還是知名 KOL,
談邏輯、談理念的很多,
但能連續展示一年以上實盤績效的,幾乎沒有。

不是他們不行,而是「穩定」這件事太難被長期驗證。


🔍 從找不到資料開始,用第一性原理拆解

我最初只是想找「穩定獲利」的案例學習,
但網路上除了短期戰績、回測報表、偶爾的爆倉故事外,
幾乎沒有真實、可持續的紀錄。

所以我只能自己動手拆解,用第一性原理重新出發。
既然沒有現成的模型,那我就反過來問自己:

如果真的存在穩定獲利的結構,它應該長什麼樣?

我開始去想:
在沒有 K 線的年代,
在還沒有電腦、沒有演算法交易的時代,
古人是怎麼靠買賣、下注、或商品交換來長期獲利的?


🚫 跳過傳統框架,重建屬於自己的邏輯

也因此,我刻意跳過了傳統的技術分析,
以及正規量化交易的框架。

不是否定它們,而是因為如果那些方法真能長期穩定,
理論上應該早就有大量實證與公開案例被留下。

不是沒有人做到,
而是案例太少、能被長期追蹤的更少。

而我想做的,就是補上這一塊空白。

我不炫報酬、不賣課、不演神話。
我只公開「進行式」。
所有帳號都能在交易所即時查到。

我不想用事後最美的曲線講故事,
我想用真實的進行式證明:
穩定獲利可以被拆解,也可以被重建。


🥖 用「糧食買賣」的方式理解交易

假設你不是交易者,而是一個糧食商,
你要怎麼穩定賺錢?

如果你能回答這個問題,
你就能理解交易裡「穩定獲利」的底層邏輯。


① 硬通貨:永遠有需求的商品

糧食不會突然下市,也不會沒人要。
對應到交易,就是要挑選有真實成交量與需求支撐的標的。

不是那種今天暴漲 50%、明天腰斬的夢幻幣,
而是任何時候都「有人要的市場」。
穩定的標的,就是交易世界裡的糧食。


② 攤平能力:續航比神準更重要

糧食商不可能一次押滿倉。
他分批進貨、分批出貨。

這就像交易裡的 DCA(定期定額)。
你有持續補貨的能力,
比什麼神奇指標都重要。

因為只要不被迫離場,
你永遠有機會反轉獲利。

我的每個帳號,
就是在測試「能長期攤平卻不爆倉」的結構。


③ 倉庫管理:倉位控制是生存邏輯

糧食要放倉庫,但倉庫有成本、會發霉、會壓資金。
交易也一樣。

倉位太大,就像倉庫塞滿貨,
壓力太高、風險太集中。

所以我讓每個帳號都用不同倉位配置,
去觀察在相同策略下,不同資金密度的風險曲線。

倉儲數據會說話。
這就是我開那麼多帳號的原因之一。
(當然還有更多細節,之後再講。)


④ 補貨邏輯:不求最低,只求平均成本

糧食商從不指望買在最低價。
他靠控制「平均進貨成本」來穩定利潤。

交易也是如此。
你不需要預測頂底,
只需要讓你的平均進場價
永遠落在風險可控的區間內。


⑤ 銷貨邏輯:市場熱就出貨,市場冷就守倉

糧食商懂得市場氣候。
價格高的時候不貪、價格低的時候不慌。
他不看情緒,他看週期。

而我透過 100 個帳號,觀察不同策略的市場週期同步率:
哪些能在極端行情(像 1011 插針)裡活下來,
哪些能在長期趨勢中穩定達成 2% 的月增率。


📈 我不是在測策略,我在拆解「穩定」

我做的不是回測,也不是回顧。
而是真實進行中的實盤驗證。

每個帳號都像一個農場,
有自己的節奏、成本、天氣與收成。

我讓市場當老師,讓時間當審核者。


💡 最後的結論

真正能長期贏的,
不是會預測的人,
而是能管理「糧食」的人。

我正在公開記錄所有帳號與模型的績效,
不賣課、不收群、不推信號。
只分享真實數據與結構思考。

這不是蓋棺論定的結果,
而是一場公開進行的實驗。

我稱它為:
《1M2%|可驗證退休金計畫》

如果你也想從第一性原理出發,
拆解出屬於自己的交易邏輯,
留言:「第一性交易」,
我會私訊你 100 個帳號連結總表,
讓我們一起驗證這場實驗。



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**三角洲交易模型 課程大綱**

TRADINGVIEW 圖表命名&策略失效檢核 TIPS

十賭九贏:六十個公開帳號運作的核心邏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