停損的藝術~~~
💬 關於「止損與止盈」這件事,我會建議—— 針對 每一個策略 × 商品 × 交易所訊源 都分開回測, 這樣結果才會是真正「量身訂製」的,而不是套模板。 你是老玩家,我想分享一些更深入、但實務性很強的觀點,希望能給你一點啟發👇 ① 止損 vs 止盈,最好要成對設計 止損 5%,要賺 6% 才能打平,這概念你應該熟。 但多數人只記得停損數字,卻忘了配合盈虧結構。 我會這樣做: 1️⃣ 先針對策略回測出 MDD(最大回撤) 、 最大連續虧損次數 、 平均週期內交易次數 ; 2️⃣ 根據這三項,去調整停損/停利閾值; 3️⃣ 再回測一次,看哪個組合能維持正期望報酬,且心理能承受。 👉 結果不是「哪個最漂亮」,而是「哪個你能撐最久」。 ② 最大連虧 × 倉位管理 假設你停損 5%, 而策略在有效樣本內的最大連虧是 20 次 , 那你其實會在極端情況下 本金歸零 。 所以邏輯上要讓停損「能撐過最大連虧」, 同時盈虧比又要高到能在短時間回到安全區。 不然在數學上,本金歸零只是時間問題。 倉位管理不是減風險,是延長壽命。 ③ 「不停損」的另一種思路 像 DCA(定期定額)或空間 DCA,就是另一種思維: 不是固定時間加倉,而是「每跌幾%、符合條件」才進場。 這其實就是一種 變形的網格 策略。 它的好處是:不用設明確停損; 壞處是:倉位可能在極端行情中被拖垮。 所以我不會輕易建議「固定幾%停損」或「用 DCA 取代停損」。 因為這要看你的商品波動、策略結構與資金量。 若只看一面下結論,反而會害人。 🧩 小結論: 止損與止盈並不是公式,而是一種結構。 能活得久、回得快、扛得住 , 才是屬於你的最佳組合。 有興趣的話,我可以幫你一起回測一組看看, 我們找出最適合你策略的「安全閾值」。 👍